【社科青年说·二十大精神笔谈109】罗玮:推动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研究深入结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为中国史学界指明了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那就是“推动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史研究深入结合”,为人们更深刻认识中国历史的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提供学理支撑。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唯一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使得我们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第一次有可能克服人们过去在唯心史观误导下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混乱和武断的见解,从而成为真正的科学。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唯物主义成为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以“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等史学基本问题,即“五朵金花”为代表的划时代史学成就,极大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研究以多样化、实证为主、重视考古新材料和国际交流趋于自觉等为特色,得到了迅猛发展。四十余年间,中国史研究所推出的论文著作空前丰富,数量及质量不断提升,迎来了中国史百花齐放和繁花似锦的新局面。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中国史研究暴露出的问题也很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呈现出某种“式微”和“冷落”。大量史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对阶级史观和分析方法保持某种“回避”甚至“拒绝”的态度。
缺乏正确史学理论指导的中国史研究,伴随着研究成果数量“井喷式”的爆发,负面问题也更快速的呈现出来。虽然逐年有大量的实证微观研究推出,涌现太多细碎的考据,不断处理挖掘大量新史料,但却往往缺少大的研究视野,更缺乏呼应史学的时代需求的宏观思考,最终造成的研究面貌便是史学研究的“碎片化”。更危险的是,在敌对势力的渗透腐蚀下,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往往打着所谓历史学应该保持“绝对”的“客观”“中立”的幌子趁虚而入,在国内史学界扩充影响,用各种精巧的话术在潜意识中影响了很多史学研究者的研究倾向。在各种史学作品中,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想的“拥趸”不胜枚举。一些史学研究者甚至完全罔顾历史学是实证科学,是一门具有阶级立场的意识形态化的学科。
在中国史史学思潮中,近几十年来,西方的舶来史学理论在国内的史学研究中甚有市场,不断“攻城略地”,影响了一大批史学研究者。从早期的“东方专制主义”“唐宋变革论”“辽金元征服王朝与二元构造”等理论,到后来时隐时现的“唐朝拓跋国家”“胡汉对立”“内亚性概念”“宋朝民族国家”和“中华帝国”等等概念理论,再到近年较为“火热”的“新清史”思潮。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它们“学术性”的包装之下,背后却有着很强的西方政治立场预设,是在立场预设的前提下对史料进行片面化的聚焦和解读。这些西方史学思潮在国内史学界“横行”,往往会引发对中国真实历史文化的曲解和误读,其思想危害是十分深远的。
缺乏正确政治方向的危害并不会局限于史学学术研究之中,更会广泛深刻影响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伴随着近二十余年的网络兴起,各种“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的肆虐弥漫便是证明。网民的历史认知中,我们看到从古代史领域的“元清非中国论”“崖山之后无中国”,再到党史领域恶毒的“十大谣言”,都曾经甚嚣尘上,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了很多网民认为的“历史真实”。历史学缺乏正确政治立场所造成的思想危害之深,令人触目惊心,不可不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某种“拨乱反正”的新风。尤其是2019年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旨在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研究的正确政治方向,体现出党和国家对于历史研究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不少中国史学研究工作者植根于自己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对各种西方资产阶级史学思潮的反对意见。这初步体现了中国史学研究工作者的某种“史学自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广大青年史学研究工作者应该更深入地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触及之前没有触碰的深层次历史问题,帮助人们更深刻认识中国历史的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
转引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许明
编辑:李沐芸